近年來國外主要車企也開始加大對
新能源汽車的布局,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等國家已公布禁售燃油車時間表,在2025年至2045年左右陸續停止燃油車的銷售。
同時,全球主流車企如奧迪、奔馳、寶馬、大眾、通用、福特等也已制定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計劃,汽車電動化已成為全球發展趨勢。

在國內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技術創新不斷加強、配套產業不斷完善的驅動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21年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和銷量分別達354.5萬輛和352.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59.52%和157.57%,在補貼逐步退坡及新冠疫情影響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較高的產銷規模,呈現較好的發展態勢,具有長期發展前景。
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對我國
工業機器人應用需求也形成有效拉動。
汽車產業是最早部署和應用工業機器人的行業。一輛汽車生產出來大致需要經過5個車間:沖壓、
焊接、
噴涂、總裝、動力總成。前三個車間對于傳統工業機器人的使用量較大,后兩個車間可以用到協作機器人。
在國內市場,國產工業機器人還沒有能力實現對整車企業的正面突破。《2021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國產機器人在不同行業中的占比情況中,汽車制造業用到工業機器人的國產占有率最低,不足10%。
在總裝和動力總成后兩個車間,由于工序比較靈活,更多會引入協作機器人來協助作業以提高工廠整體的生產效率。《2022年中國協作機器人技術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國產協作機器人在中國的占有率超過90%以上。
2021年國產協作機器人銷量達15300臺,同比增長45.7%,實現銷售額突破15億元。國產的協作機器人已經可以打入國外大廠的制造環節,被應用于汽車零部件的浸涂、上下料、裝配等工序以此來提升質量和生產柔性,以滿足用戶的需求。目前豐田汽車唯一的協作機器人供應商是上海的節卡機器人。
從供給端來看,在協作
機器人領域,中國廠商要遠多于國外廠商;從應用端來看,以本田、豐田、大眾為代表的大客戶每年的需求呈現倍速增長,在早期探索階段,他們也是使用國際的品牌,然而隨著行業的發展,對于產品的理解、需求不斷加深,公司的發展、效率的提升,產品質量、服務有著嚴苛的要求,面臨著成本的上漲,越來越多的客戶從原先的國際品牌(比如,優傲)轉而選擇國產品牌。
而在沖壓、焊接、噴涂這三個車間,由于是產線式的生產方式,對于機器人本身的技術、汽車整車的制造工藝要求較高,國產
工業機器人占有率較低,更多的是以ABB、安川、
庫卡、發那科這一類國際品牌為主。
關鍵零部件占據工業機器人本體70%的生產成本,對我國傳統工業機器人而言,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國產核心零部件目前在質量穩定性、可靠性等方面還不能滿足高性能需求。
想要完成國產工業機器人升級,還需要在減速器、控制器、及伺服器等領域,去年,工信部等十五部門聯合發布了《“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規劃》中提到,機器人行業要“補齊產業發展短板。推動用產學研聯合攻關,補齊專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藝等短板,提升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開發機器人控制軟件、核心算法等,提高機器人控制系統的功能和智能化水平。”
回歸新能源汽車市場,上月,比亞迪依舊一騎絕塵,13萬+的月銷量全面領先,國產新能源汽車的走俏,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不斷擴張,在新能源汽車、鋰電等巨大的行業需求增量下,勢必將帶動國產工業機器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