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工業機器人在全球各地的工廠中得到廣泛應用,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2022年,全球工廠共計新增55萬多臺工業機器人,這其中有29萬多臺安裝在了中國。這一趨勢背后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應該認識到,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并非僅僅出于技術進步或產業升級的需要。尤為關鍵的是,它可以有效緩解當前勞動力短缺的困境。許多工廠面臨著招工難的問題,尤其是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除了技工以外,普通工人的年齡都在四五十歲,年輕工人的數量逐漸減少。這無疑對企業的正常運營造成了影響。因此,引入工業機器人,讓它們承擔繁重的體力勞動,無疑是一種明智之舉。
事實上,招工難的問題也是近代制造業的固有頑疾——100年前福特汽車發明了流水線,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但代價就是所謂“勞動的異化”。過去一個工人獨自裝配一臺發動機,他會很有成就感;而一旦這個人變成流水線上的“螺絲釘”,工作也就成了機械式的重復,工人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為何要干這個,結果就是辭職率大幅增加。而到了100年后,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很好地解決,很多工廠里的工序和100年前并無區別。比如分揀質檢,就是一個機器不斷吐出物料,工人撥出一堆到自己眼前,從里面把殘次品挑出來,同一套動作重復10個小時,中間連摸魚看一眼手機的機會都沒有;再比如上下料,就是一個人拉著小車把料箱搬來搬去,這種工作一看就特別無聊、特別消耗人。
當年沒有工業機器人,福特采用的方法簡單粗暴,就是加錢:一方面用高工資留住工人中的精華群體,另一方面要求工人必須持有高中文憑,以增加從業者的沉沒成本。
靠著生產效率的提高,當時的福特不僅沒有賠本, 反而賺得比原來更多,但很顯然,人力成本不可能一直增長;到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汽車市場從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超額利潤不再,福特也從巔峰走向了衰落。
而今天人類的娛樂方式早已更加多元化,隨著社交軟件、手機游戲,直播短視頻的普及,現代人對于精神享受的追求也和100年前不可同日而語,情緒價值正變得越來越貴。
此消彼長之間,哪怕工廠的工資一直漲,也很難招到人,即使招到了也只干一兩個月就走了。
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工業機器人的使用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一些單調乏味的工作被機器人取代后,工人可能會感到無所適從,甚至產生職業焦慮。此外,由于機器人的工作速度快且準確度高,一些工人可能會擔心自己的就業前景受到威脅。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如何妥善處理。我認為,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態度面對這一趨勢。盡管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可能會帶來一些挑戰,但我們也應看到其帶來的諸多好處。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為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還可以減輕工人的工作負擔,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從而提高員工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機器換人已經是目前國內產業界的共識,也是一條無法回避的必由之路。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心態迎接這一趨勢,同時也要關注其潛在的風險,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防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工業自動化與人類智慧的完美結合,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